案例

案例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首页 >> 案例 >> 正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锻造乡村振兴一线人才


发布日期:2023-05-3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背景与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高素质农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

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启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动员涉农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具有较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打造100所左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实现北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而农村基层人才的培养又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当前,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稳定性差、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老龄化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发挥乡村振兴“领头羊”作用。

二、主要内容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实行全日制教育与在岗学习相结合,创新形成农民大学生“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教学模式。实行弹性教学机制和学习成果认证转化,有效解决农民大学生农学矛盾的突出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实施农民大学生“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实施以“半农半读、农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双主体管理、三结合培养、四课堂教学”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农业生产与教学活动、理论讲授与试验实践、线上传授与线下面授“三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四课堂”融合,延伸拓展学习时空,有效解决农学矛盾。

 

图1.“双主体管理、三结合培养、四课堂教学”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二)采取“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教学模式

专业教学中集中学习、线上教学及巡回指导各占教学学时的1/3。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形式,采取“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三者结合的方式,深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和农民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带到田间地头,做到有的放矢。

                                                    2021.4.29房山窦店村小麦田下点教学 2020.10.19通州马驹桥镇大松垡村
图2.授课教师在点上进行巡回指导

(三)探索完善校政合作平台的治理机制

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学院和有关区组织部门和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村务管理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情况进行沟通;建立联系人制度,由各区选派专人与学院对接,协调从招生到培养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事务;学院教育教学部门不定期下沉基层,开展学员学习情况追踪与调研,并与各区主管部门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培养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情况,确保各区及时掌握学员在校学习的情况,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四)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充分利用学院129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386个校外基地的基础上,完善了55个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12所田间学校,选聘79位乡土专家担任农广校客座教师;又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类相关企业遴选59个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了农民大学生校企(地)合作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充分满足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

四、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形成农民大学生“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双主体管理、三结合培养、四课堂教学”,校企政地共同参与农民大学生培养,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成果认证转化。

(二)创新形成“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教学模式

立足于农民大学生在职学习实际,形成了的“三个三分之一”教学模式,即“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三种方式的有效结合,有效解决农学矛盾突出问题。

(三)有效推进校政深度融合

学院与有关区组织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密切联系,探索和完善实施校政合作机制,确保平台运行有效,真正实现校政深度融合。

五、成效与推广

(一)开设专业覆盖农村生产生活各环节

截止到2023年,学院开设村务管理、农艺技术、休闲农业与经营、农村电商、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等10个专业和方向,覆盖农村生产生活各环节,为北京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培育一批乡村振兴亟需领军带头人才

截止到2023年,学院共招收10个专业(方向)农民大学生4325人,已毕业1440人,在校生2885人。农民大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85%以上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村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担任村“两委”成员超过50%。培养了一批农民致富“领头雁”、科技兴农“接力棒”、乡村治理“带头人”,崔维国等3人获评农业推广技术研究员,成为北京首批正高级职称农民。

 

图3.崔维国等3人成为“正高级”职业农民

(三)获得业界和社会广泛认可

学院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获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荣膺“社会服务贡献50强”。20余所院校到校借鉴学习农民大学生培养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80余篇(次),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