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首页
站内搜索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当前栏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4年10月31日 00:00  点击:[]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学院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巩固学院在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北京全面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发挥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示范作用,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可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一流学院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及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创新、生态节能、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院“十一五”时期建设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新情况,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首都全面现代化,深化改革,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各项事业大步跨越,成就斐然,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创新形成四大办学理念,明确了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五大关系”、“六大意识”。面对生源不足等严峻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激发内涵发展活力,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又独具特色的办学思路。

  统筹“一院四区”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抢抓机遇,以高票成功跨入全国百所示范校建设行列,完成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程,学院发展成功实现第三次跨越。

  集成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2006年,学院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和“三农”服务中心。这一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决策,实现了各方面优势资源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快速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办学特色突出。建成了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北京市示范性专业。高职专业数量由8个发展到目前的37个。拥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5部,市级精品教材14部。形成了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式”、“岗位轮动式”等多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湖畔实训园、组培中心、彩林基地等上百个校内外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65亿元。开展了与加拿大、英国等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学生校际交流活动实现零的突破。1.3万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学院先后荣获“最受农业企业欢迎的农林院校”和“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

  队伍更加优化,结构日趋合理。拥有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专业创新团队,建成了一支由11名学科带头人、21名专业带头人、114名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的师资梯队结构,形成了一支由410人组成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通过两轮干部竞争上岗,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履职能力明显改善,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素质教育扎实有效,社团活动日趋活跃。创建了学院、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共同育人模式。将素质教育内容引入课堂主渠道。连续五年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参与人数超过3万人。9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加58个社团活动,学生在各级各类40余项大赛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统筹推进科研与“三农”服务,促进学院与区域发展的融合、互动、双赢。积极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初步形成“院政互动、院院合作、院地共建”的新工作格局和挂职服务“五个一”、专业化服务“工作室”的组织带动工作机制;连续多年开展的实用技术进百村,围绕生态养猪等6大服务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创产值上亿元;形成了具有农业职教特色的“滴灌式”、“孵化式”、“链条式”服务模式。院内外科研与“三农”服务经费总量达到千万元,获得国家专利20项。多种方式为京郊培养新型农民达33.5万人次,有8万余人取得了职业技能证书。学院被授予“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基础建设投入加大,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完成了市政水、信息化和节能技术进校园“三大工程”。校园建筑面积从24.3万平方米增加到了2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2.11亿元增加到4.04亿元。“五园一湖、系列雕塑、绿荫长廊”等景观建筑已成为学院标志性文化设施,一所校中有场、场中有园、园中有景,并富含彩林元素的“花园式”校园已经建成。学院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企业化经营,累计实现创收近亿元。

  党建促和谐。院党委积极创建党建新机制,发挥政治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精心组织实施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多项重大活动,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增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日渐明显,基层组织活动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校园网络、广播、报刊等文化载体覆盖四校区。“十大文体协会”成了凝心聚力、活跃教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参与的抗震救灾、喜迎奥运、建国六十周等重大事件,展现了全院师生高度的文明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2008年,学院五十年院庆更激发了广大师生爱院兴校的热情,形成了我院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先后投入600万元加强安全技防设施建设,确保了校园平安稳定。学院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十连冠”等荣誉称号。

  综上,“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发展进程非凡的历史阶段,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院党委团结和带领全院广大干部和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改革促发展,千方百计抓大事办实事,使学院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和示范校建设等重大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二、建设发展中的几点体会

  五年回顾,成果丰实,经验宝贵,综合以下经验体会,用于今后学院建设,谋求更大发展,力争快速提升。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实现学院全面发展之本。学院的建设与成长无不得益于院党委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并善于汇集学院内在发展动力,捕捉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坚持先进的发展理念,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学院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

  (三)坚持科学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学院长远发展的制胜法宝。学院实现的一次又一次飞跃,都是以更高的远景目标激励斗志,凝聚力量。

  (四)坚持四校区共同发展,是实现学院和谐、繁荣的根本抉择。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建立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机制,实现四校区均衡发展。

  (五)坚强有力、团结奋进干事业的领导班子,是引领学院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谋大局、议大事,立足眼前,瞻望未来,争示范,创一流,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实现新的跨越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倍加珍惜。

  三、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今后五年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首先,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等规划内容必将加大中央和北京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开启新形势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里程。

  其次,随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建设的深入实施,科技惠及“三农”,人才服务京郊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必将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而建设世界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美誉度,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特别是2011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统筹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依靠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必然为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为此,我们必须利用好发展环境,抓住发展机遇,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建设国内一流、惠及首都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优质教育,加快推动各项建设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各项建设事业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首都教育须在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宏观上看,北京市的生源结构和数量将发生巨大变化,高中毕业生数急剧下降,农业职业教育生存和竞争环境依然受到挑战。从我院看,四校区科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增收节支的意识更需增强;专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创新;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承载首都和全院师生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增强挑战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学院发展形势,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推动学院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开门、开发、开放”的办学方针;坚持“优化发展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的发展方针;秉承“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与不断创新”的四大办学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断满足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身发展为需要,着力培养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以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环境设施,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融合与互动。以国际化眼光谋求科学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

  将学院建设成为支持和推动都市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和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实用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基地;集教学、科研、产业、示范、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服基地;成为办学特色突出,综合功能明显,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重,开放、多元、良性、和谐的示范院校。

  (二)发展目标

  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职工的收入水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形成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与开发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巩固和发展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成果,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职业教育学院。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

  一、人才培养

  (一)创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制。针对北京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寻求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逐渐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体制,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从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与教材编制、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和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主要方面,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促进学院与企业、学院与当地政府深度合作,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逐渐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增强服务社会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稳定在6000人规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稳定在1000人左右。农广校学历教育稳定在10000人左右,社会培训教育每年达到10000人次以上。

  (三)办学形式。按照稳定普通高职教育,探索高职本科教育,拓展成人学历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职教分级制高级、高职专科、成人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和五年一贯制”五种类型学历教育的发展。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按照“服务首都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新办和调整8个适合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打造3个新的品牌专业。培育3个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体专业群,专业数量稳定在40个左右。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以主干课程为建设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努力方向,提升教学手段信息化水平。启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工程类和人文类等专业探索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种禽繁育、园林园艺、食品加工、特色旅游、都市农业机械装备等五大特色产业实训基地。增建25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在院内打造一个集实习实训、培训示范、生产创收于一体的实景式综合实训园。把以宠物医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彩色苗木繁育中心、种禽繁育中心为代表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品牌建设基地。按照“互助、互利、互赢”的原则,建成3-5个紧密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实训基地自我运行机制,充分挖掘整合资源使用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投入,使我院成为“名校+基地”、“基地+企业”合作与经营的典范。

  (七)教学质量管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两年为一个周期,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力度。对特色明显和创新性强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教改项目的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教改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推行和探索实践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八)招生与就业。稳定现有招生规模,积极拓展招生渠道,积极探索北京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增加学院吸引力。探索新形势下企业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的招生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招生、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的联动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和指导体系,强化就业和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使毕业生就业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九)社会培训工作。按照“一院四区”办学格局和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共享培训资源,拓展培训功能,规范培训管理,打造培训品牌”的社会培训工作运转体系。努力构建“农业管理干部、职业资格、农民素质教育、待业人员就业与合作培训”五种培训类型。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做到政府项目、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和自主开发项目齐头并进,形成一批有地域影响力的自主培训品牌项目。充分发挥农广校系统,巩固、发展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培养一批既有文化素质又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到2015年,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次突破10万人次,其中院内自主培训达到5万人次;成人学历教育本科层次合作办学在册规模达2000人。基本形成继续教育多元化、市场化办学的新格局。

  (十)国际合作交流。以项目为核心,稳定现有国际合作项目,拓宽新的合作领域,培养、引进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学人员,积极创造条件申请接待留学生资格。以培训交流为手段,积极邀请国外相关行业专家来院开展学术讲座,促进双向培训与交流活动,拓展学生校际双向交流规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师、管理干部赴境外进行专题培训的力度。探索建立农业行业国际培训平台。

  二、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体系。合理配置教师总量,提高办学效益。大力实施名师打造工程,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工程,采取有力措施优质师资培养和引进工程,提高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工程建设。在未来五年,实施“十百千”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努力打造10名在京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100名市、院两级教学科研服务骨干教师,国内外各种形式培训达到1000人次以上,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二)管理队伍建设。精简管理干部岗位,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到“十二五”末,中层干部具有高级职称要达到90%以上。完善科级干部公开竞争机制和处级干部公开竞聘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全面推进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整体上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制定和完善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培训制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培训渠道,强化干部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素养。把岗位锻炼、岗位轮换、挂职锻炼、交流任职作为实践锻炼干部的主要方式。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继续完善中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民主考核力度,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从政能力。党政管理干部要定期组织轮岗交流,同一岗位任职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两届。

  三、学生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构建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在继续坚持社会、学院、家庭“三位一体”共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二、五、十”素质教育工程,不断创新育人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坚持教育内容教材化。以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全面素质教育体现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中。相对固定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分级实施。逐步建立学生素质教育测评体系。

  坚持教育形式课程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树立农职人形象,弘扬农职院精神。要创新素质教育载体,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办好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业余党校、班团建设、学生组织及社团文化建设等为载体,引导学生骨干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坚持教育人员专业化。积极构建政治强、业务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完善科研与“三农”服务制度与管理,提升科研能力。深化与5个区、局以项目为载体的院政互动;丰富以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院院合作;拓展以“服务导入、服务置换、服务转型”为核心机制的院地共建校企合作。

  完善“五个一”挂职服务带动机制。培养20名在京郊有较高知名度的推广教授,建立5个产学研服基地,培育10个专业化服务工作室,重点推广实用技术30项,研发10项实用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形成明显的产业效应。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制定和完善学术活动扶持办法,搭建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平台5个。

  扩大科研与“三农”服务投入。院级经费投入每年不少于100万元,五年内争取院外项目不少于50项,筹集院外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

  五、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服务与产业技术开发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四校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坚持巩固一个网络,统一一个标准,建设一个中心,完善一个门户的“四个一”原则。实现校园内三角环网主干布局、万兆交换能力和学生公寓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学院信息数据中心(IDC);改版升级校园门户网站,统一信息门户。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公共基础平台和若干个业务应用子系统,对已有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一卡通收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等进行有效集成,实现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

  (二)基本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努力完成综合实景实训园、体育馆、实验大楼、图书馆、国际教育学院综合楼等十大工程建设。多方争取资金,按照一区一品原则,完成修旧改造任务,整体提升四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贯彻环保、节能、低碳、生态理念,加强节能型校园建设。

  (三)创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创建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公寓、标准化物业,使后勤整体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升。加强硬件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探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创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四)加大产业技术开发力度。完善产业技术开发政策,探讨和研究产业发展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企业获取经济效益能力。提高现有产业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产业功能。多渠道探索资产型、技术型和智力型产业技术开发。

  六、积极推进教职工办公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职工办公、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院内岗位津贴制度,逐年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使教职工平均收入保持在同类院校中上等水平。进一步向高层次优秀人才倾斜,体现优质优酬。搞好教职工假期疗养、完善培训进修制度,满足教职工再发展的需求。

  关心离退休人员生活,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后勤服务部门要真情服务、追求一流,积极稳健地深化改革,试行车改,构建优质可靠的后勤保障体系。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为教职工提供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七、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党的建设

  要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事业的发展,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力抓好四大建设,落实好四项任务。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把落实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任务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载体,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教育,围绕“培养学习风尚,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转化学习成果,形成学习品牌”五项工作目标,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实现新发展的大学校。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把开展好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创新作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意识的重要途径。围绕“读书调研活动、干群连心活动、参观交流活动、岗位创新活动”拓展渠道,丰富内容,活跃氛围。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着力推动学院凝聚民心民力与和谐校园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并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的开展,在全院形成干群同心谋发展,比学赶超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以廉洁自律、勤政为民为重点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构建稳固的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二)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

  抓好思想道德建设。以加强师德建设和建立教书育人机制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学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意见》和《教师行为规范》,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坚持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办院宗旨、办学理念和院训等为主线,努力创建立意高远、格调高雅、特色鲜明和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实现学院文化建设领先的目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提炼和总结学院“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育人、团结协作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提升全院教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师德文化建设工程,树立“人格高尚、无私奉献、科学求真、知行合一”的师德观;实施学风建设工程,通过提升教师学风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品质。在教职工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方面,以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十大文体协会”为平台,不断创新教职工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建设。学生社团活动要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型、科技学术型、公益服务型、兴趣爱好型”社团建设,打造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特色和品牌。按照实用价值、美学价值与教育价值相结合,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打造学院人文景观;完善学生文体、教职工、离退休干部三个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流的绿色生态校园、科技人文校园及和谐文明校园。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保障

  学院两级党政领导班子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加强对学院整体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对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学院的科学民主决策、内涵提升和创新发展。建立党委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健全党委定期研究学院发展工作制度,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纳入主管领导和部门领导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干部和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各部门要根据规划要点,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体制与机制保障

  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领导体制和学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学院重大决策的调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和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提高学院规范化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严把进口关,提高用人质量。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办法,形成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基本实现同工同酬。推行绩效评价改革和人事管理奖励制度改革。

  要探索推进二级管理体制创新。逐步明确系部管理主体地位,进行二级管理模式创新,把系部、分院建成办学实体。理顺学院综合职能部门与系部、分院的关系,逐步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推行二级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加强系部、分院的队伍建设。

  要整合财务资源,建立学院综合财务服务中心。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制度,建立财务公共管理服务平台。

  要继续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办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四校区新功能。设立北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北校区日常事务。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组建科技产业开发中心,统一协调全院产业开发工作。

  三、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支持,不断探索新的投资和融资渠道,增强学院发展能力。逐渐加大自筹资金力度,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盘活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

上一条: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条:完善院务公开 深化民主管理 实现规范发展

关闭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相关链接 农业农村部 | 教育部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 北京市教委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网站维护:党政办公室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