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学工部的精心筹备下,一场聚焦“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题培训活动暨第六期辅导员沙龙,在心理素质发展与指导中心精彩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王东升副研究员,为参会者带来前沿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案例分享。精彩的内容赢得现场三十多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热烈反响。
培训伊始,王老师指出人的认知加工和决策路径有感受通道、理性通道及双通道三类,强调了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教育者需精准识别学生认知类型,匹配其心理需求,实施个性化干预策略。王老师鼓励每位教育者成为学生内心需求的倾听者与满足者,通过激活学生内在的自救通道,促进其自我觉察、自我调节与成长。
针对辅导员与咨询师的不同岗位特性,王老师深入剖析了各自的角色定位、职责范围及限制条件,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生动展现了师生关系中的动力机制与相互作用,提升了参训教师对学生心理动态的敏感度与应对能力。
面对痛苦中难以自我察觉的学生,王老师解释如何运用有效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资源,重拾生活意义与价值;同时强调了危机干预中“窗口期”的精准把握,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需找到其内心需求点,实施适时且恰当的干预措施。
在危机评估环节,王老师引入了萨提亚模式下的冰山模型,深入剖析了危机背后的感受、观点与行为,帮助参训教师理解危机当事人的复杂处境,识别触发因素。他强调危机评估的动态性与多维度性,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相结合,确保干预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培训尾声,王老师以“助人工作需怀仁慈之心”为寄语,鼓励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一颗温暖、关怀的心,“超越生命的局限,追求教育的圆满之境”。
此次培训得到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更在心灵深处受到了深刻的触动。许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表示将把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助人者说
这是一次体验性的学习。印象深刻的是对不同通道主导型的划分,可以快速建立连接和信任,假设、核对、评估来访可能的卡点,同时干预路径就出来了,实操性非常强。如果是面对危机,使用这样评估方法可以更高效。还有面对危机,不同角色的互动关系,用雕塑呈现,具象、清晰。同时在现场,面对老师们提出的很多困惑,东升老师回应即把握全局,又有针对性,不但提问者解除了困惑,观摩者也非常多的学习。(专职心理教师 陈新)
这次心理中心组织的“危机评估与干预”的培训内容,给予了我业务中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危机评估,它的精准度直接决定着后续危机干预的有效性,王老师分别从直接与间接评估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评估中如何与学生自然表达交流,分享很多小技巧,为在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的流动都做了情景示范,这不仅为我提供了技术指导,而且也为我个人提供了发展方向。这又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培训,谢谢中心,希望后续继续参加学习。(兼职心理咨询师 商务与管理学院 康杰)
培训中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危机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王老师通过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分析和不同类型学生沟通技巧,并通过现场演示,让大家明白在自我主体认知中,情绪和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从不同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情绪,带动个人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通过分组模拟咨询演练,我亲身体验了从初步接触、建立信任、评估状况到制定干预计划的全过程。学生的心理危机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去感知和识别,以访问者为中心,及时调整评估和咨询的方式,提升共情能力,达到润心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这次培训受益匪浅,作为班主任,我要用爱和智慧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点亮心灵的灯塔。(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水2211的班主任 温江丽)
今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收获很多,不仅让我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习到不同学生类型遇到危机时的识别技巧和干预策略。作为辅导员,及时的观察、判断、沟通和专业支持在心理危机事件中至关重要,希望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园艺园林学院 专职辅导员 冯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