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最近更新:

 

交流学习

相关链接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学工微博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

学工微博

交流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学习 > 正文

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4-12-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学生处

摘要:当前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理论上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等主要问题,要从目标定位、课程衔接、师资队伍、招生制度等方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探索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必须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工作。但是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突出表现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含糊、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招生制度受限制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积极探索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中高职从低到高的层次纵向衔接,以及普职互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办学模式。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摸索出中高职衔接的五年制职业教育,包括五年一贯制和“3+2”二种方式,以及中职升高职的单招单考方式衔接等,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中高职系统内部的体制割裂,给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都是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之路,在办学模式上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教、 学、做”一体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二者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很不成熟,缺乏实践检验,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含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关键词都是“高素质”、“技能型”和“人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目前被严格限制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性教育,更谈不上对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我国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领域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到某个专业的研究与实践更少,从实践角度来分析:
    (1)在专业划分上,中高职目录不统一
    专业目录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与调整专业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反映了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中职的专业划分较好地体现职业属性,明确了专业与产业的关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努力促进专业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加强专业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以满足区域职业岗位人才需要。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可以看出,中职的专业名称的特征是对应产业和职业岗位,例如,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加工技术、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办公室文员等。高职专业的划分是以行业、产业、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很深的学科体系痕迹,从《高职专业目录》可以看出,许多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例如,高职专业有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设计等,本科专业也有相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等专业;高职与本科都设有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行政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由此可以看出,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专业不管在专业划分的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大范围衔接。另外,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设置不够规范,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也阻碍了中高职的对应衔接。
    (2)在课程设置上,内容没有对应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与高职没有考虑系统性、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因此导致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还导致专业课程中高职二个阶段的内容重复,例如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都开设客房服务于管理、饮食服务与管理、前厅接待与运转、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不仅课程名称一样,课程内容也基本相似。又例如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高职阶段还是开设这些课程,不仅浪费学生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训、实习方面,单一、简单技能的训练,无论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高职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有些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一些技能训练课出现倒挂的现象。
    3. 政策上中高职招生受制约
    按现行招生政策,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几年一些省市对中职升学招生指标有所突破,但比例还是很低,例如浙江省各种渠道中职生升学包括成人高考在内不到30%,中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教育,其毕业生升学的渠道不畅,限制了中高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制度如同普通高考,例如浙江省高职单招单考招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这种导向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普高生,二是中职生,主要生源是普高生,普高生知识基础较好,但是没有经过技能训练,中职生有技能,但是文化基础差,普高生和中职生显然不在同一起点线上,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两种生源都采用混合培养方式,中职生理论知识跟不上,基本技能又要重新开始练习,浪费了中职教育资源,显然不利于中高职协调发展。
    二、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但两者有着层次上的区别,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深广度应有区别,应构建职业教育各层次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整体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整体结构是由低向高逐渐高移化,与技术结构、和人的发展相适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1.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层次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这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面向岗位,职业是规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无论是中职毕业生,还是高职毕业生,他们毕业后都是直接面对社会生产一线,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特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中高职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国内外有一个共识,即包括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从技能性到技术性再到工程型,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智力含量不同,知识的传授很显然从技能型到工程型是逐渐增多的;二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样,综合训练的项目,创新训练的项目,很显然从技能型到工程型是由弱到强,越到后面知识含量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应该是明确的,从中职的技能型到专科高职的技术型再到本科高职的工程型,各种层次类型的层级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技术型的较低层级接近于技能型,较高层级接近于工程型。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明确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不一样,可以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也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本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构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例如数控专业,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会操作,会开机床,能进行简单的手工编程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不仅会开机床,还要求懂计算机编程,能进行工装设计或设备维护的技术型人才。
    2.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体现在就业岗位上,中职以培养技能性的操作工为主,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所培养的技能往往具有基础性或单一性,所以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有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它直接指向学生就业,培养诸如熟练工人等技能型人才,学生以操作技能为主,并结合学习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的,而是以“适岗”为标准,以满足学生就业上岗所需,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的体系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适合性强的技术性岗位为主,是在中职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专业的技术属性,包括方法、工艺、知识、装备等要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操作体系,其中既有实际操作,又有设计、管理等综合性的要求,所以高职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相比中职更重视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更加关注专业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专业”为抓手,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既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又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它要求学生不仅“应用”,而且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是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职业教育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来设置课程,所以各层次的职业教育首先要分析产业中各就业岗位的差异性,找出适合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就业岗位,称之为核心岗位,每一核心岗位至少需要4-6门课程去支撑,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服装设计的表达能力,服装造型的设计能力、市场分析和产品的企划能力,需要设置服装设计基础、男女装设计、礼服设计、成衣设计等相对应的课程来实现,这些课程培养的能力是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来设置的,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后,学生上岗可以进入相应的核心岗位。
    3.建立中高职个体素质差异的师资队伍
    要办好职业教育,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个体素质差异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对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建立“双教能力”的师资队伍,即中职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但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不尽人意,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教师除具有“双教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即高职教师能上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开展“立地式”研发的“三能”教师,“立地式”研发能力是体现高教性的关键,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但当前高职院校“三能”教师也不尽人意,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的,这些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
    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双教能力”和“三能”的目标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二要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双教能力”和“三能”的保障制度,例如《建立在职教师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觉下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参加科技开发服务,研发是提高高职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学院要制定相配套的约束和奖励政策,例如晋升高一级职称教师必须要6个月以上下企业锻炼经历,下企业的教师享受满教学工作量的待遇等,只要建立中高职个体素质差异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4.改革以拓宽人才成长途径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高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以适应中高职顺利衔接,建议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以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和试点范围,推行高职衔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和保送制度,对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升学制度,努力拓展中高职相衔接的升学渠道。招生评价制度在中职教育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过去偏重于文化课的考试改成重技能考核,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突出专业课考试,将中职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纳入考试内容,考试的科目要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衔接。
    我国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加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衔接、队伍建设、招生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注: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课题“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1C35044)的阶段性成果;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规划课题“高职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1ZD030)的阶段性成果。
(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学工在线@版权所有 新澳门免费公开资料大全学生工作部